面對融合教育,兒美老師的起手式是什麼?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一種強調讓所有孩子都能在同一個教學環境中學習與成長的教育理念,不論學生是否有身心障礙、學習差異或文化背景不同,都應受到尊重並獲得適當支持。簡單來說,就是讓特殊生和一般生一起學習,不是分開、不是排除,而是「一起,但有彈性」。

但套句大家常聽到的一句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要把彈性教學落實在課室內,並不是用這麼簡單的口號就能實現,這中間還有大量的教師能力養成與教學現場必須面對的困難,我想利用這篇文章,先拆解這件事的客觀問題,再帶出一些基本而必備的帶班技能,希望能給老師一些思考方向,當然,特殊生的狀況有層次之分,老師們還是要了解自己班級的狀況,必要時得向補習班主管求救才能解決問題哦!

📌 先了解什麼是特殊生

特殊生泛指在學習、行為或社交能力上與一般學生有所不同的孩子。他們可能有以下特徵:
注意力不集中(如 ADHD 孩子)
對環境敏感,容易情緒失控(如自閉症孩子)
學習速度較慢,需要更多時間處理資訊(如學習障礙孩子)

👉 想了解更多特殊生的學習特性,可以參考這些資源:
🔗 特殊生學習特徵總覽
🔗 台灣特殊教育資源網

過去,融合教育這個名詞,大多只出現在學校或特教領域的討論中,彷彿離「補教業」有點距離。畢竟,補習班不像學校有法規責任,學生的學習狀況不適應,大不了就是不來補習,或是更直接的拒家長於門外。但這樣的思維,放在今天的教育現場,可能會把路走窄、限縮自己的教學量能。

因為融合教育是世界趨勢,而且台灣的教育現況是:有更多「特殊生」正在走進我們的補習班;融合教育,不再只是教育政策,而是連補教現場也必須面對的真實日常。

補教老師不需要成為特教專家,但需要具備基本的認知與應對的態度。這不只是教育理念的問題,而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融合教育不是要老師做更多事,而是要讓老師的教學專業力更升級,因為您將能接住更多特殊生,而這也是真正的永續經營。

補習班 vs 國小的客觀差異

再來,我們要理解補習班既不是義務教育也沒有國家的資金挹注,我們跟學校教育有些不同的執行方式,大家一起來看看客觀差異點有哪些?

資源配置不同

  • 國小:通常設有資源班、巡迴特教老師,甚至有助理人員協助課堂中的特殊生。
  • 補習班:通常一位老師對20位左右的學生,沒有特教支援,所有需求都需由補習班自行處理,因此如果補習班不給資源與支援,老師就得孤軍奮戰。

教學目標不同

  • 國小:在體制內的國小,教學強調的是「全人教育」——除了學科知識,還包含品格、人際互動、自我管理等面向。
  • 補習班:多聚焦於「英語學習成效」,進度緊湊,活動多變,較難為個別孩子放慢速度。

升降級制度不同

  • 國小:依年齡與學年自然升級,學生無論學習進度如何,幾乎都會跟著班級往上走。
  • 補習班:每期課程結束後即升級考試,依照學習成效做為升降級依據,學生如未達標準,會被安排降級或落後補課,但雖然有降級的選項,部份經營者還是會傾向讓學生升級,即使客觀條件顯示學生程度跟不上。

收費與選擇權不同

  • 國小:義務教育,學生皆可入學,老師需包容所有差異。
  • 補習班:家長自費選擇,若學生無法配合課程,有時會面臨退班、轉班或老師需協調對策的壓力。

從這幾個面向我們可以看出從某些角度來看,補習班的教學現況似乎更險峻,尤其是要處理特殊生還要同時兼顧教學成效這件事。依我的觀察,多數老師頭痛的三大問題:進度來不及難以顧及全班的受教權治不了特殊生導致教學專業遭質疑

提升融合教育的教學成效,從基本做起

融合教育雖然是個很不容易處理的議題,但我們還是可以先從幾個基本動作做起,除了能穩定教學步調,也能讓老師有方向依循,而這些基本功的養成也是兒美教學的必備技能,只是在處理融合教育的議題時,顯得格外重要。

課前規劃,降低突發狀況

座位安排:將特殊生安排在較少干擾的區域,如:老師附近或教室的角落,這麼做可以讓老師快速接住特殊生的突發狀況,也能避免影響更多學生,造成教學中斷的情況。


明訂規則:開學時就制定課堂規範(班規),並透過視覺化提醒(如:圖示、手勢)來加強宣導與理解,再每次特殊生有狀況時要反覆的說明、示範,讓遵守班規形成正向教養力,也促成班級秩序的和諧。讓全體學生均能自發性遵守規定,便能養成良好的習慣,提升帶班成效。

舉例說明:每次上課前規定學生們自己將作業打開放在桌面上,老師一進班便能利用點名的時間一一點收作業,不需再等候學生從書包裡拿出來,而且如果每個學生都能自律,自然能突顯尚未完成動作的學生,也能促成透明化管理的成效。

結構化教學,減少不確定感

固定流程:每堂課的流程應清楚明瞭,節奏分明,例如:暖身+複習 → 帶出新課程 → 遊戲活動 → 驗收產出,每堂課都依照這四大步驟,讓特殊生能依循固定流程,安心參與。如果遇到特殊狀況,像是考前複習、期中或期末考等不會依照固定流程時,建議事先說明清楚,讓特殊生有心理準備,再慢慢帶領他們參與過程,這樣能減少他們面對變化的不安全感,更能讓課程進行更順暢。


時間提醒:使用計時器、手勢、口頭提醒,幫助特殊生適應轉換,並從不同的轉換記號,抓到熟悉感,建立信心。這麼做都是給予特殊生更大的情緒緩衝,也期盼逐步訓練他們更融入團體學習。

使用多感官教學,提升參與度

視覺輔助:使用圖片、實物、簡單的指令、具有意義的肢體動作等輔助教學,能適度減少外語學習的負擔。

動態學習:搭配音樂、節奏和肢體動作,如 TPR(身體反應教學法),幫助他們理解指令並適時給予回應,提升參與度。

上述的教學模式也是兒美教學原本的樣貌,只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花些心思在特殊生的反應上,並適時提出必要的協助。

適時鼓勵與獎勵

具體稱讚:如「你今天很快就把書本翻到正確頁面!」或「你今天能夠穩定坐足十分鐘!」,讓孩子知道自己做對了什麼,有哪些行為受肯定之後他們會更有自信再次做到、做好。

運用獎勵機制:利用小貼紙、印章、點數等積分制度來強化良好行為,運用正向增能的作法,讓特殊生從獎勵中培養習慣也建立信心。

許多基本功都是老師本來的看家本領,只是平常帶班不見得每次做、依序做,但如果班上有特殊生,建議老師利用上述的基本功,或許能夠幫助部份特殊生也能在美語課找到學習樂趣、獲得成就。

結語:不是要「犧牲進度」,而是「優化流程」

兒美補習班的課程結構與時間限制,的確讓老師面對融合教育的挑戰時感到壓力,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提升自己的班級經營能力與教學應變力。未來的教育現場,學生的樣貌只會越來越多元,能夠理解差異、接住差異,才能擴充教學延展力,也提升個人競爭力。

融合教育不是一場負擔,而是一場轉變我們教學視野與能力的契機。從最簡單的做法開始,從最熟悉的班級流程微調,從一點點改變學生的參與方式做起,老師的成就感與教學影響力,都會在這個過程中悄悄累積。

我們不需要一次做到完美,但值得現在就開始著手這個學習旅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