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創造學生、老師、家長三贏呢?

「不學就算了,我也省得花錢!」

「我就是不懂才送他來補習。」

「讀書是他的事,跟我沒關係。」

不知道老師有沒有聽過家長說類似的話?

其實,在補習班的教學現場,老師、學生、家長對於「學習」有着不同觀點和期待。如果沒有達成共識,結果就可能是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煩,家長也覺得無奈。那麼,要如何才能讓這三方都獲得收穫,實現真正的「三贏」?

說穿了,最重要的還是親師的攜手合作,因為學生年紀小、涉世未深,對許多事情的價值認定尚未定形,因此也是最好灌輸正確觀念的時期,所以如果親師能互信互助,便能一起成就學生,而這也是親師最大的目標,更是創造三贏的致勝關鍵。

所以,在這篇文章中將以老師和家長為主要討論重點。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補習班老師的責任有哪些?

老師的責任

補習班不是正規教育,而是依照家長需求開設的課後學習機構,因此老師的責任就是要讓來補習的學生都學有所成,說得更直接一點就是讓家長覺得錢沒有白花。

但是,每個孩子的資質不同,家長的類型更是大不同,所以老師在帶班之前,必須先對自己的責任有所認知。

了解學生類型,因材施教

若簡單以學生的積極度來區分,大致可以把學生分為兩種類型:主動型和被動型。

主動型的學生有著較強的學習動機,上課能夠專心認真,課後也能自主完成作業,因此這類的學生通常不太需要家長操心,當然長期累積下來程度自然也會在水準之上。老師對這類的學生可以提出更多挑戰性的課程和活動,幫他們建立更大的成就感,或是給予延伸學習的引薦,讓他們探索英語世界,找到更多樂趣。

相反的,被動型的學生則習慣被推著走,若沒有外在的約束和管理,就會原地打轉,缺乏自制力和行動力。這類型的學生通常也是補習班內的重點輔導對象,因為只要一不注意,成績可能馬上一落千丈,在留班期就可能就要面臨家長不滿甚至不續讀。老師在課堂上除了要不斷追蹤他們的專注力,更需要特別給予遊戲機會來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例如:比較有趣刺激的教學活動,或是有彩蛋的獎勵制度,誘發學生主動參與的動力,也期待促成課堂學習的樂趣。

以上的分類看起來好像很簡單明瞭,但如果沒有透過課堂上細心觀察就無法對學生有所掌握,畢竟沒有學生會主動告訴你他是哪一類型。

了解家長類型,分類處理

若簡單以家長配合老師的狀況來區分,大致可以把家長分為兩種類型:支持型與放任型。

支持型的家長,願意與老師深入溝通,並積極配合老師提出的要求,尤其是回到家的複習工作,這類的家長除了會重視孩子的課業表現,也會重視師生關係,對老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幫手。

相反的,放任型家長就會覺得已經送孩子來補習了,應該由老師全權負責,因此比較不會協助在家的督促,有的家長因為工作忙碌,甚至連學費都會忘了要繳。遇到這類的家長,老師只能付出更多心力來照顧孩子,因為老師明白他們一離開補習班就呈現放牛吃草的狀態了,如果剛好又是極為被動的學生,那麼學習的成效就更有待考驗了。

因此,老師無法只用一種方法來帶班,一定要視學生和家長的不同類型隨時做滾動式調整,才能讓整個班級一起穩定成長。

家長的責任

如上所述,要達到親、師、生三贏,最重要的是親師的互助與互信,因此除了以上談論到的老師的責任外,家長當然也要分擔放學後的管理工作。

課後的時間管理

孩子每天回到家到上床睡覺前,還有多少時間可以使用,是課後時間管理的重要課題,也是國小家長的必修課。

建議家長趁著孩子低年級的時候就帶著他安排計劃表,理解課後工作的份量與時間的關係,慢慢養成時間管理的概念,並重視自主負責的態度。而且,雖然低年級課業還不算太重,但也是有不同學科和訓練身心均衡的各項活動要做,因此,有效的時間管理,才能讓孩子快樂享用課後時光,並讓時間最大化。等到孩子升上中、高年級後,孩子才能更有餘裕的面對日漸繁重的課業挑戰,此時家長也不會措手不及。

自律/他律的訓練

帶領孩子養成自我管理的訓練,便是自律能力的培養。

如果從小就建立良好的紀律,孩子便能慢慢養成積極主動的性格,不用他人管理也能自我要求。有許多孩子放學一回到家,便能自動自發完成作業,還會利用時間進行自主閱讀及運動,也能準時上床睡覺。但我相信一定會有孩子不受控、帶不起來,那麼家長就用他律的方式來訓練。

他律就是交由別人來管理,家長可以安排孩子在不同環境接續課後的學習,例如:小學課後班、安親班、各種才藝補習班等,讓機構來訓練孩子也同時不浪費孩子的課後時間。

不論是自律或他律,都是家長要積極面對的訓練工作,因為時間是不會等人的,小學雖然有六年,但一年一年還是流逝得很快,很多家長會在孩子升上國中時才懊悔沒有好好善用小學的六年,因此,及早著手都不會太晚。

親與師的DOS & DON’TS

最後,有幾件鼓勵親師要做與不要做的小提醒。

Dos

  1. 正向鼓勵 – 親師對孩子的學習成果要多給予肯定,除了能促成學習主動性,也能增進師生與親子的關係。
  2. 彼此同理 – 家長體諒老師的教學辛苦,老師同理家長的需求與為難,共同為孩子的學習及成長努力。
  3. 互相配合 – 老師認真教學,家長全力配合,形成良善的互助模式,孩子肯定是最大受益者。

Don’ts

  1. 不要放話與放棄 – 家長不要隨意說「你不學就算了」這種話,會淡化孩子的學習動機,讓孩子更快放棄;老師不要輕易放棄學生,要多與教學主管討論個案,找尋協助學生最佳方法。
  2. 不要互相作對 – 親師要善盡溝通的職責,不要因為缺乏溝通而造成互不諒解,甚至作對,這對彼此的角色都只有傷害,更會危害到孩子。
  3. 不要只關心成績-親師不要過度以成績為導向,而忽略了孩子其他值得讚賞的特質。

當老師、學生、家長能夠彼此理解與合作,補習班的學習環境將會更加和諧,孩子的學習成效也會更顯著。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各方找到共識,共同打造一個真正有效且愉快的學習空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兒美老師的一天

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兒美老師的一天就是三個工作重點:課前備課、課中授課、課後收尾。 而且這三個工作重點都包含很多細節,所

閱讀全文 »